首页 > 财经 > 创富故事 > 正文

何裕华:用23年救活塔山 一张牛皮席年销1个亿

文章来源:商界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01 10:00:07

1

与“褚时健”三个字的如雷贯耳相比,重庆的何裕华对公众而言,则显得名不见经传。巧合的是,两人却在外形轮廓、身高皮肤、言行举止方面,颇有相似之处。

更巧的是,褚时健让一座濒临破产的工厂起死回生,开创了红塔山奇迹;何裕华也让一家摇摇欲坠的皮革厂转危为安,运筹帷幄之中靠“床上功夫”,把小众的牛皮凉席做成大气候:年销一个亿,一举占据着重庆90%、全国50%以上的生意,将与“红塔山”仅一字之差的塔山缔造成行业冠军。

何裕华用了23年。

激荡1992

有人在门里轻歌曼舞,有人在门外长歌当哭。

多年后的今天,何裕华坐在宽敞办公室里,回想到过去,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的激荡而不安。

一首春天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下海潮。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俚语:“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修大脑的不如剃光头的”,市场的骚动和热烈可见一斑。

何裕华的老乡,中国第一个“首富”,在万州的牟其中自“罐头换飞机”一战成名后,就一直在全国飞来飞去,宣布了一个又一个的惊人项目。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褚时健把当年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后来亚洲最大的卷烟厂,红塔山集团。

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举步维艰。从“家养”到“放养”,他们竟然像脱离体制“襁褓”的婴儿,面对外面的世界,可以说是无从适从、趟水过河。

很不幸,与赫赫有名的红塔山只有一字之差的重庆企业,塔山皮革厂,也被卷入这场无妄风波。

这是一家位于重庆江北溉澜溪,主要从事皮革加工的乡镇集体企业,属于四川省批准的,允许纳入国家的计划经济范围内生产皮革资格的8家企业之一。工厂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主要业务是把生皮加工成熟皮后,再销售给其他工厂进行深加工。塔山皮革厂最辉煌的时候,曾给上海一家企业做配套,而上海这家企业主要是给公安部供应牛皮皮带。

原本塔山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直到国家全面提倡国企改革,将计划经济砍掉,这家企业一击即溃:一是国家财政补贴的缩水,塔山制作一张皮的补贴,从14.7元降到10.5元,再降到8元;二是税制改革,增值税被纳入缴税范畴。

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它7家企业纷纷破产垮掉,只有塔山成为一家欠债300万、销量萎缩、垂死挣扎的破厂。

从员工到销售科长,何裕华见证塔山的辉煌,又跟随塔山走向衰落。

就在这年,他接了这个棘手活——被推举为塔山皮革厂的厂长。然而,等待他的只是一个烫手芋头。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