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农
(作者燕农,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高校教师,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生能借助学习类APP学习,本是一件好事。不过,近日成都市民吴女士却为此特别焦心,因为15岁的弟弟迷恋上一款名为“学霸君”的APP,而她偶然发现,这款APP中竟有不少“黄段子”!另一款不少学生使用的APP“作业帮”,也被家长曝出内含不少“黄段子”。记者调查发现,有“黄段子”的学习类APP还不少,其中部分尺度之大,令人震惊。
这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不免令人联想到今年年初,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出现色情网页链接的事。在教育尤其是各类辅导教育极力搭车“互联网+”的时段,各种学习类APP层出不穷,而且成功吸引了太多的青少年学生, 这类平台涉黄,可谓毒害不浅。一者,吸引着青春期的孩子们愈加迷恋手机网络;二者,影响身心健康。
据悉,有的APP平台已经将涉黄项目下架。但下架不应是这一事件的结束,相反,盘点、检思以及亡羊补牢应该正式开始。有APP平台工作人员介绍,平台在相关问题上也有监管,但无法做到百分百监管。这简直是一种强词。事涉青少年教育问题,有能力在APP平台上开发若干产品,却无能力做到百分百监管,要么是学习类APP上线门槛太低,要么是平台方本就没把监管当回事。
提供给未成年的学生使用的学习类APP,有义务做到百分百监管,否则就应该被强制退出。即便以市场化的视角看,真正的市场化产品既需要有合格的开发主体,也需要有合格的消费主体。未成年人尚未具有完全的法律主体地位,并不能成为适格的市场消费主体。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面对未成年学生的产品开发商以及其所开发的市场产品,应当是完全合格的。所以,学习类APP平台,必须为其提供的所有服务和产品,实行百分百监管与负责。
扩展开来看,近期媒体曝光的面向青少年的市场产品,问题实在太多。比如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吸引了太多的未成年人,导致青少年沉迷其中;比如近日媒体报道的当下热卖的“电人玩具”,这些“电人玩具”外表被做成口香糖、圆珠笔、巧克力、握手器、玩具手枪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模型,只要按下隐藏开关就会放电,瞬间峰值电压可达到1000伏,让被电者刺痛发麻,但这些玩具多是三无产品……够了,不说产品的道德属性和商业伦理,青少年群体俨然成了“互联网+”时代中某些商人围猎的对象。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而现实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渠道,针对青少年心性的种种诱惑几乎无孔不入,围绕于此的商业利益越来越膨胀与放纵,青少年权益遭遇着愈来愈严重的侵蚀,这似乎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是时候针对网络时代的繁杂状况,出台一揽子青少年权益的保护措施了。现在看,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权益保护任重道远。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