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罗子薇:消除文化隔膜,筑梦孩子未来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0-27 09:35:36

 

罗子薇:消除文化隔膜,筑梦孩子未来教育

罗子薇:铂会创始人,英国王后夏洛特宫廷舞会组织机构执行董事兼中国及亚太地区淑媛的资质评审。2015年铂会落地上海,注册为上海铂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嫁接中、英两地资源,为菁英家庭子女提供教育规划、延展教育课程及就业辅导,最大化汲取英式教育的精髓。

她说:十岁以后的孩子,母语已经拥有非常好的基础,衣食住行已经渗透在血液里,尤其是在21世纪,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现在的留学(课程)与上个世纪一去几年都不能回来的留学完全不一样。所以孩子们在去看世界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再看看自己,要知己知彼,才能够知道未来怎么样去引领这个世界。

在物质日益丰厚下,我们需要更多高品质的精神生活。铂会创始人罗子薇认为,教育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在孩子教育最关键的时期,让他们在拥有文化和历史、依托于国家文明的教育体制下成长,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教育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物质基础丰厚后,需要更多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最初参与夏洛特宫廷舞会,罗子薇是当作一个受教的旅程,对于参加舞会的淑媛和她们的家庭来讲也是一段受教育的旅程。在英国生活多年,子薇想从她立足英国的视角来做礼养教育,最终创立了铂会,给孩子们做教育规划。之所以铂会面向高端人群,是做了深度的思考。“我们毕竟不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所有的东西需要建构在一个物质基础上,后来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礼节及一些人文的修养。当时在国内也有一些礼仪的培训机构,但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相对比较苍白的,因为一个人,你没有真正好的人文修养,除了会用刀、用叉,有什么意义呢?”子薇在谈铂会创立之初的想法时说到。

后来,她回中国做了几个月的用户调研,遇到很多朋友都会说:“子薇姐,你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为什么不把我们孩子们的刚需先解决了?我们很难把孩子交给一些不信任的中介,你要做礼养教育,我们可以把孩子交给你。”在这种强烈的呼吁下她做了一些思考,基于中国的现状,很多高净值的一代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为模式都已形成定式,文化习惯和文化基因都很难突破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很多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价值,她们积极向上、向善向美,在家庭中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大任。铂会最初开展的是海外游学或人文学习之旅,后来重心逐渐转移到给孩子做教育规划。

罗子薇除了是一名优秀的留学生母亲,自己曾经也是一名留英学生,中西文化的差异给她本人的冲击很大,基于她多年海外生活及教育孩子的经验,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与背景中的人脉资源促成了铂会的发展。

教育是无形的财富

教育给予孩子和家族未来,传承财富和拼搏精神

现在从中高端家庭来讲,这些家庭身上都是背负着很大的财富积累。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他们积累了财富,肯定不会希望到下一代就把财富挥霍掉。真正能给予孩子的财富,是最无形的教育,教育本身也会让他们的家族传承做得更好。一个只会消费和挥霍的孩子,没有教育以及人文素养等各个方面的支撑,那么家族的未来在哪里?只有教育才能够给予孩子和这个家族的未来,才能让他们把财富和拼搏的精神一路传承下去。

铂会现在延展教育方面有三大系列,领导力系列、艺术人文系列还有文明系列。领导力的系列是一个重点,最重要的是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虽然不会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政治家,成为领袖,但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能够表达,能够让别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从而引领别人和影响别人。

以己之力筑梦孩子未来教育

从现在起我是铂会创办人,希望把经验分享给所有的家庭和孩子们

铂会的导师一开始基本上都是子薇个人资源的积累,但在这个平台上资源越积越多越广。铂会的未来不单是建立一个让孩子认识世界的平台,同样也希望让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在带领孩子去看世界同时,也希望孩子先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及传统,这样才会站在一个多元角度去评价世界的文明。当我们对世界的文明都了解之后,才有能力去引领别人。

罗子薇早年曾赴英修读电影学,2007年陪同儿子赴英求学并定居伦敦,迄今整整十年。期间经历过不少正计划送孩子出国就读的父母即将要面对的困惑与难题,更能深刻理解留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冲击与适应障碍。

经过长期观察,子薇发现有极高比例的中国赴英留学生处于既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又对英国文化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状况中,迷失在两种殊异的文化里,找不到身分认同与心理定位,这样的现况让罗子薇思虑良多,“当整个世界就摆在孩子们的眼前,却因为文化的隔膜、礼养的差异成为深入了解的阻力,留学生活如同冲了个凉,还没冲透就毕业回国,这种未能真正实现留学价值的状况无疑是对时间、金钱及各项资源的严重浪费。”

她认为留学更能帮助一个孩子知己知彼,“未来的国际化菁英领袖应是拥有完整的人格、丰富的情感、有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同时具备审美修养与人文趣味的‘全人’。而唯有能跨越文化藩篱,才能真正引领世界。”

给予孩子一生的积累性消费

拥有文化和历史、依托于国家文明的教育体制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目前国内很多家庭都趋于“美高”热的潮流中,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也愈演愈烈。究竟应该选择去哪个国家学习和生活也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困惑不已的问题。美国的GDP全球第一,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枪支自由,安全因素成为隐患。而近年来不断爆出校园恶性枪支事件也让家长们的担忧升级。相对于自由开放的美国来说,英国可能更加保守包容,它绅士、传统又现代。英国的教育中,骑士精神有很大的体现。骑士精神积淀着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荣誉至上,忠诚守信,英勇无畏,勇敢尚武。英国这个国家的内涵很丰富,子薇觉得孩子们应该在英国接受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完成后再去美国看一看。

一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前,他的积累对他之后的人生、职场、情感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孩子发展时期进入这样一个恒定的完整的成熟教育体系里,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深入的了解这个社会,了解这个国家为什么曾经能够引领世界文明那么多年。当你的成长教育中领悟了这些,那这个孩子的生命将会有多么丰厚。肯定不会只满足物质条件的虚荣及挥霍了。这些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影响不是物质能够给予的,不是短暂的消费,而是一生受益匪浅的财富。

明确留学认知 正确看待文化隔膜

文化隔膜和语言无关,关键是衣食住行中的内涵和外延

罗子薇建议男孩13岁出国,女孩11岁出国,在孩子出国前要让他们知道去这个国家留学是要做什么?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精品课),还是去接受一种完整的教育。要知道出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对孩子未来有什么影响?对这个家族有什么影响?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规划和判断。

高端家庭的孩子都是被过度服务的,所以除了意识形态概念上的准备之外,落实到具体的方面——如生活的自理能力,社交礼仪等;另外情感方面的教育,如怎样去表达自己,怎样去关怀关注别人都需要提前准备。至于为什么女孩可以比男孩早一点离开父母去海外寄宿学校,一方面女孩生理和心理上的独立相较于男孩要早一点,11岁的这个年龄在女孩的潜意识里已经希望挣脱父母的管制,更趋向对自由的向往。而叛逆期也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始,这个时候去寄宿学校可以缓解很多与家长之前的矛盾和冲突,所谓青春期与更年期父母的战争。

但是子薇建议孩子不要早十岁之前就离开父母的怀抱和视线。因为太早的离开父母,会形成感情上的缺失,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在情感上没有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人生的选择和发展。但是到了这个适合的年龄阶段,父母很难再给予孩子什么了,那么就需要把孩子交给一个更适合、更完善、更成熟的一个专业机构,交给他们去引领和教导。

英国的学校教育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但是这种保守并不是不接纳新事物,英国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国家,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孩子在一个社会风气严谨的地方可能会比较好。

也有有很多孩子去了英国不适应,觉得在国内英语(精品课)也很好,上课也可以听得懂,但总是走不进当地人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也是铂会为什么要做延展教育的根源所在。文化隔膜是跟语言是没有关系的,衣食住行中带着很多内涵和外延。比如英国的朋友邀请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去家里做客,我们的孩子对人家的文化什么都不懂,便没有办法表达。无法表达,就没有思想的碰撞,也就没有文化的碰撞。我们并不是要去成为一个英国人,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做到对中国和英国都了如指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去引领别人。

汉文化是非常强大的一种文化力量

出国留学会丢掉中国文化是伪命题

关于很多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家长会给孩子进行一定的中文辅导,罗子薇觉得非常有必要。她之前提出无论从亲情角度还是生物学角度,都不建议孩子在十岁之前离开母亲或家庭,这其实可以延伸到母体文化的沿袭中。十岁之后的孩子,母语已经拥有非常好的基础,衣食住行已经渗透在他的血液里。尤其是在21世纪,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现在的留学与曾经上个世纪、一去几年都不能回来的留学完全不一样。所以孩子们再去看世界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再看自己,我们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够知道未来怎么样去引领这个世界。

罗子薇认为出国或者去国际学校会把孩子的中文或中国文化丢掉的这种说法是个伪命题。据她介绍,她的儿子吴比十岁去英国,每年回国时间只有短短两周,但是现在他的中文依然很不错。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汉文化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家庭的适当引导,去到其他国家学习生活进而完全变成他国的人,相对来说是一件比较可悲的事情。但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大一统的世界,无论在哪里生存或生活,内心的富足和快乐是最重要的,如果自认为没有文化缺失,也不必强求一定要认同母体文化。但是如果有这种文化认知并且可以保留,这是非常好的。

上国际学校和丢失中国文化的关系并不大。即使你在中国生活,也未必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同时,现在已经距离和学习手段没有任何障碍,孩子们有假期,对中国文化的浸润并不是隔绝的。当下获取信息的手段非常丰富,当孩子们在英国的时候,一定要看英国的新闻,英国流行的元素,这样才能够跟上社会的律动;假期回国的时候,就要关注中国的民情和社情、国情,从这方面考虑文化是一定不会有缺失的。他们跨在两个文化的中间,既能看到这边,也能看到那边。

正如罗子薇所说,脚踏中英两种文化,她总该做点什么,让文化隔阂不再那么难以跨越。而铂会就是这样的平台和桥梁,在罗子薇创办的铂会俱乐部,延展教育项目带领学生实地观摩议会首相问询、参访最高法院、做客英国第一任首相故居,由英国女王现任宫廷掌礼大臣查姆里侯爵、前英国首相大卫•卡麦伦选区继任者议员罗伯特•寇特斯等等导师,带领学生熟悉公众演讲与辩论在英国议会政治生态中所推进的意义,激发社交技巧与领导力特质。让中国孩子对英国的教育体系全面了解,最大限度地发掘留学英国的价值。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