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斯”在“安克雷奇”号船坞登陆舰的飞行甲板上试射火箭弹。
上世纪90年代,解放军为了解决登陆部队火力支援不足的问题,对陆军火炮上舰(船)进行了探索,但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火炮上舰(船)最终没有大范围普及。在很多人眼里,火力强大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看不上”这种战术,但出人意料的是,其最近开始试验这种战术。
日前,美国海军陆战队1辆M142型“海马斯”高机动多管火箭炮发射车在“安克雷奇”号船坞登陆舰的飞行甲板上试射了1枚M31型制导火箭弹,成功击中70公里外一个模拟敌方防空导弹的陆上靶标。作为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联合举行的“黎明闪电”-17军事演习的一项科目,此次“破天荒”的试验很快就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火箭炮上舰由来已久
“海马斯”高机动多管火箭炮此次试射主要是为了验证该炮支援陆战队官兵两栖登陆作战的能力,而这一战术最初的发明者也正是美国海军。早在二战中,美国海军通过几次大规模对日登陆作战,便清醒的意识到了在己方大中口径舰炮和舰载攻击机对预定目标实施轰炸后,仍然需要一种可以在距离岸边数百米范围内为上岸官兵们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舰艇。而且,这种火力支援要更为持久和猛烈,于是,安装了大量火箭弹发射器的火力支援舰艇就此诞生。
最初,美国海军在LCI登陆艇上临时加装火箭发射器,作为火力支援艇。但是该艇较小,满载排水量也仅为395吨,能够搭载的火箭发射器和火箭弹数量很有限,安装方式也相对简陋。于是,美国海军接下来又将改装平台选定为LSM中型登陆舰,其满载排水量达到914吨,拥有足够的改装空间和甲板面积。经过改进的火力支援舰被称为LSM(R)。按照改装程度不同分为临时版本和终极版本,其中,终极版LSM(R)改装幅度较大,完全拆除了其原有的上层建筑,空余出来的甲板安装了大量武器。这些武器包括10座130毫米双管连续装填火箭弹发射器、1门127毫米舰炮、2座双联装40毫米高炮、4座双联20毫米高炮、4门110毫米迫击炮以及多挺机枪,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LSM(R)火力支援舰的火箭弹,如此密集的火力,一次齐射就会给对手留下深刻的印象。
终极版LSM(R)火力支援舰原本是美国海军为登陆日本本土的终极一战而准备的,但是还未等其投入战场,日本便宣布无条件投降。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美国海军便不再需要数量庞大的终极版LSM(R)火力支援舰,仅留下技术状态最好的12艘封存起来,留待必要时启封使用。在二战后美国海军参与的多次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还可以见到这些“老将”活跃的身影。
终极版LSM(R)火力支援舰所取得的战绩让外界对其刮目相看。因此,其他国家,如铁幕另一端的苏联也开始效仿美国海军的做法。不过,苏联海军并没有建造类似LSM(R)这种专门用于火力支援的舰艇,而是在性能出色的陆基型122毫米火箭炮基础上研制成功了舰载型,装备在“伊万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