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天鲲号下水纪实:打破发达国家垄断 一技术只中国有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06 09:45:04

  国之润,自疏浚始。

  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些古老的故事正是中国疏浚业的缩影。

  水,滋润着古老的华夏文明,也考验着炎黄子孙的智慧与力量。

“天鲲号”停在船坞内等待下水启航。“天鲲号”停在船坞内等待下水启航。

  2017年11月3日上午,江苏启东,一艘艨艟巨舰静静的停在船坞内等待下水启航。这便是第一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巨大的船身、高高扬起的桥架,新一代“造岛神器”即将向世人展示其惊人的力量。

  据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航局”)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天鲲号”融合了当前世界最新科技,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现役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

  此前被网民称作“造岛神器”、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的“天鲸号”,是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航局)投资,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国企业共同承担设计的。“天鲸号”在执行吹填作业时,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米外。

  而此次亮相的“天鲲号”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达35米,能以每小时60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000米的地方。

  11月3日上午10时许,“天鲲号”徐徐脱开缆绳,驶出船坞,三下嘹亮的汽笛响彻长江入海口,也宣告着中国疏浚船制造业与过去的落后和被动告别。

  三代疏浚人的“梦”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疏浚工程主要靠人力进行。中国利用挖泥船进行疏浚作业始于清光绪初年。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挖泥船装备发展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三个阶段。

  海河工程局(天航局前身)于1902年从荷兰购进了首艘挖泥船,这一时期的疏浚船舶主要以购置为主,装配、建造为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拨基建投资,逐步充实船舶设备。疏浚船舶设备基本上是以进口为主,建造资金大多依赖于国家无息贷款的扶持。

  2000年以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由起初国产化改造到完全可以自主设计建造,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我国还成功建造了数艘万吨级以上的耙吸式挖泥船,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通途号”舱容可达20000立方米。

  直到“天鲲号”缓缓驶出船坞,缓慢而又沉着地驶向江海交汇处,这艘新晋“亚洲第一”,承载了三代疏浚人的梦。

  第一代疏浚人代表人物李毓璐,1926年出生,历任天航局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务。在他工作的年代里中国的主力疏浚船舶主要以改造、引进国外设备为主,仅1964年引进的“航津浚102轮”就花了4吨黄金。而且,国外厂商还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

  在外国厂家的嘲笑声中,以李毓璐为代表的老一辈天航人走上了疏浚装备国产化的道路。

  王玉铭是李毓璐的徒弟,属于第二代疏浚人,1966年进入天航局,曾担任天航局副总工程师、船机处处长等职务。

  “我进入航道局不久,要在码头劳动一年。李老当时是码头改造工程的负责人,因为我工作比较认真负责,李老就知道了我的名字。”据王玉铭介绍,他刚进航道局就认识了李毓璐,在生产科过渡一段时间后,就去到了技术科,成了李毓璐的“徒弟”,而后继承了李毓璐的“衣钵”。

  1985年,天航局开始引进我国第一艘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津航浚215”。王玉铭协助李毓璐负责有关国外进口零件的谈判采购工作。

  “津航浚215”后,王玉铭开始独当一面。他作为建造组组长监造的第一艘挖泥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