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天眼观全球!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16 09:54:39

      2017年11月15日2时3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静待发射。张宏伟 摄

  1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此次发射的“风云三号D”卫星将与2013年9月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C”卫星进行组网观测,进一步提高大气探测精度,增强温室气体监测、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和气象遥感探测能力,促进气象卫星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重要支撑。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张宏伟 摄

  “风云三号D”卫星和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测控任务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共同完成,中国气象局负责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4次飞行。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烈焰喷薄。张宏伟 摄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张宏伟 摄

  2

  “风云三号”04星首次使用南极站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4星发射成功

  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杨忠东告诉记者,“风云三号”04星发射成功后,将首次使用我国与挪威在东南极洲毛德皇后地合作建设的气象卫星地面站(简称南极站),90%全球观测数据,从观测之时算起80分钟内即可传回国内进行处理。

  据了解,“风云三号”04星是我国最先进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以观测全球的云、台风、湖泊、森林、山脉、冰雪、火灾等。卫星观测随时都在进行,但是数据回传必须要卫星和地面接收站配合开展。而对于极轨卫星的应用而言,如何把数据快速传回国内尤为关键。

  此前,“风云三号”家族的地面站实行“4+1”模式,国内有佳木斯、乌鲁木齐、北京和广州四个地面站,国外有靠近北极的瑞典基律纳站。而“风云三号”04星上天后,将成为第一个享受到“5+2”模式的极轨气象卫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喀什站和南极站两个地面站。

  此外,随着天上的气象卫星越来越多,地面也需要更多的天线来保证数据接收。“风云三号”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天线从7部增加到了15部。在“风云三号”04星成功发射后,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天线配置将能够接收4颗气象卫星的数据,同时还能够接收国内外同类气象卫星数据,用以开展数据交叉对比和进行应用补充。

  据悉,“风云三号”04星的下传速率提升了三分之一,计算能力扩展了17.5倍,存储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增加,地面系统设计还运用了现在最流行的大数据云平台理念,保证资料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共享。

  3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不断创新实践提升航天发射能力

  “点火!起飞!”

  2017年11月15日,“风云三号D”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壮美升空。

  在平常人眼中,火箭发射的场景,似乎每次都一样。可对于航天人来说,每一次发射都是全新的挑战。

  从1988年9月发射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到今天的风云三号,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领域工位最多、发射手段最全、应急发射响应最快等多项纪录。荣誉记录着过往的辉煌,更诠释着中心“聚焦职能使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发展理念。

  此次任务中,技术状态新、组织协调范围广、风险管控难度大、指挥操作要求高等巨大挑战,犹如一座座陡峭的山峰,横亘在“风云”的飞天之路上。

  面对职能使命的挑战,中心科技人员的回答铿锵有力:“创新既是发展动力,也是根本出路。挑战和机遇面前,只有不断校正发展坐标,树立新观念、新标准、新模式,才能不断创造空天战场的新奇迹。”思想变思路,心动化行动,他们开始了新的迸发。

  中心突出信息主导,按照“数据信息网络化、指挥监控可视化、信息传输宽带化、试验决策智能化”的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立标准、改模式、建机制。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