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阿根廷潜艇失联在牵动世界的同时,也将援潜救潜这一舆论较少触及的话题推至大众视野。中国作为装备和使用潜艇的大国,在潜艇技术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潜艇救援能力的建设。那么,中国海军的援潜救潜发展现今处于怎样的水平?在中国海军潜艇远海活动不断见诸报道的今天,“圣胡安”号的不幸能够提供怎样的预警和启示?
相比于潜艇本身,其援助救生体系并非传统上舆论的焦点。但对于海军特别是潜艇兵来说,援潜救潜是一件从未远离的事情。据海军专家李大鹏统计,过去的100年中,在世界各国海军已建成潜艇中,约有41%的潜艇已因各种原因沉没,其中5%在和平时期因事故沉没,数量达到176艘,2906名艇员因此罹难。
和平时期,潜艇在沿岸海域沉没,主要是由于潜艇受到撞击而造成的耐压壳体损坏,或者由于艇员操纵失误造成的海水由未关闭艇体开口(阀门)涌入。需强调的一点是,在近 80%的潜艇沉没案例中,潜艇沉没地点都位于沿岸海域且距潜艇停泊基地仅150~200 海里处。
装备优良,体系全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海上拒止为作战理念的中国海军将潜艇作为核心舰种,并建立了一支至少包括5艘核动力攻击潜艇、4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和53艘柴电动力攻击潜艇的水下力量。因此,如何确保潜艇部队的作训安全,在相当早期就已成为中国潜艇部队的重中之重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