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莱芜 > 生活百态 > 正文

大蒜冻害、异常生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9-23 09:00:59

 大蒜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主要出口农产品,常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7万亩左右,在我市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蒜产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但近年来,大蒜冻害、异常生理现象等灾害时有发生,造成大蒜减产甚至绝产,蒜农损失惨重。为有效预防、及时响应和处置大蒜灾害,保证大蒜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特进行主要灾害原因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

     一、冻害

     (一)冻害原因

      1、极端低温天气

     大蒜是抗寒性相对较强的作物,能耐受短期-10低温。如果-10以下低温时间较长,或者极端低温天气,大蒜极易发生冻害死苗现象。

2、品种

大蒜不同品种对低温忍受能力不同,白皮蒜耐寒力较强,如莱芜白皮。也有些品种较不耐寒,如鲁蒜二号。有些品种常年种植,退化较严重,抗寒性也会越来越差,极易造成冬季冻害。

3、偏施化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因大蒜根系浅,须根少,根的吸收能力较弱,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宜栽培的土壤必须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如果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也容易造成大蒜根系发育不良,抗寒性能差。

4、播期偏早

    大蒜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对低温的反应有一定差别,幼株以4-5片叶时耐寒性最强,这是秋播大蒜最适宜的越冬苗龄,过大过小易遭受冻害。我市大蒜常年播种时间一般集中在9月下旬,但随着地膜栽培面积的普及,以及冬前积温的不断升高,此期播种的大蒜往往冬前长势旺,使植株冬前长至7-8片叶以上,有的能达到9片叶,因此抗冻能力减弱,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冻害。而且,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一些蒜农为节约劳动力成本,早下手,导致播期也在不断提前。

    5、播种较浅

    大蒜适宜浅播,否则出苗迟,幼苗弱,抽薹晚。垄作适宜深度3-4cm,畦作2-3cm。部分秸秆还田旋耕地块,镇压不实,土壤松暄,播种过浅,存在着低温冻害和干旱灾害的隐患。

(二)应对措施

1更新更换蒜种

近几年,我市大蒜冻害、异常生长现象严重,给蒜农带来了很大损失,原因之一就是我市大蒜品种单一,种植时间长,大蒜品种特性发生了退化,造成抗逆性差,丰产性能和抗病能力降低。为了减少损失,提高大蒜的抗病性和丰产性,可根据具体情况引进良种进行更新更换,以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进一步提高我市大蒜的产量和品质。根据近几年品种比较试验,金乡一号、莱蒜系列品种产量表现和抗逆性都较好,建议蒜农积极选用。

2、精细整地,掌握播种深度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耕翻土地。一般深耕20cm以上,深耕后不立即耙平,让土壤在阳光下暴晒,这叫晒垄,以促进土壤风化。几天后再来耙细耧平,使土壤达到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近几年来,蒜农习惯旋耕,耕层只有十几公分,不能打破犁底层,建议至少每两年深耕一次,以利根系下扎,提高大蒜抗逆性能。播种深度掌握在2-3cm,过深不利于出苗,过浅抗冻性能减弱。

3、配方施足基肥

地膜大蒜不便于追肥,应以基肥为主,配合冲施追肥。施肥上要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少量多次,氮、磷、钾配合注意增施微生物菌肥耕翻土地前施入腐熟鸡粪2-3/亩,或优质腐熟厩肥4-5/亩。整平耙细(土块直径应小于3cm)后做畦。把畦面整平后再施入速效化肥,施用量因地力而定,肥力中等土壤可按包膜尿素20kg/亩,磷酸二铵25kg/亩、硫酸钾30kg/亩或控释复合肥100kg/亩、另施复合微肥5-8kg/亩。整畦后播种前,喷施一次“免深耕”土壤调理剂,一是可以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改善大蒜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品质和商品性;二是可以提高大蒜的抗逆性能,减少大蒜冻害、病害造成死苗。

4、适期播种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证实,我市种植苍山蒜、苏联蒜、莱芜白皮蒜分别于101-105日、105-1010日、1010-1015为适宜播种期,越冬前幼苗达51心至6叶,保证壮苗越冬。

5、喷施氨基酸叶面肥

越冬前喷施一遍氨基酸类叶面肥,可大大提高大蒜的抗冻能力和越冬性。

6.推广“双膜覆盖”

    大蒜“双膜覆盖”模式,可以有效的抵御大蒜越冬期冻害。主要技术要点:

    种时第一次覆膜。同常规地膜覆盖栽培。

    ②越冬前第二次覆膜。一般于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当平均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大蒜地上部已经休眠停止生长时,进行第二次覆膜。覆膜时要注意,膜两边压好土,且不要过紧,给蒜苗一个适宜的空间。

③返青期,一般在翌年3月上旬,把第二层膜揭掉。

二、异常生理现象

(一)大蒜二次生长

大蒜的二次生长是一种生理异常现象。是指大蒜初级植株上内层或外层叶叶腋中分化的鳞芽或气生鳞芽因延迟进入休眠而继续分化和生长叶片,形成次生植株,甚至产生次级蒜薹或次生鳞茎的现象。近年来有逐年加重趋势。

1、大蒜二次生长形成原因

1)种蒜的选用不当

由于遗传性是使大蒜产生二次生长的主要因素,若选用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将会大大促进大蒜二次生长现象的产生。

2)蒜种储藏场所的环境条件不当

若蒜种播前30天在14-16℃或0-5℃,空气相对湿度75-100%的环境中贮藏,低温加上高湿将会使大蒜外层型和内层形二次生长株率提高。

3)播期不当

蒜瓣是由鳞茎盘上叶腋的侧芽发育形成的,同时受温度、光照、养分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盲目提前播期,也是使大蒜产生二次生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4)蒜瓣大小的选择不当

有人认为作为蒜种的蒜瓣越大越好,更易于生长,其实,作为种蒜的蒜瓣大小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太小易于形成独瓣蒜,太大则会出现较多的二次生长。

5)栽培管理措施不当

大蒜的适应性较强,但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条件、养分、水分都十分敏感,管理过程中的大肥大水、偏施氮肥,缺磷、钾或磷、钾过量,越冬后浇水和追氮肥时间等都会造成大蒜产生二次生长。

2、应对措施

1)选用适宜品种

栽种大蒜首先应该选用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大蒜品种。二水早(早熟种)为不易发生二次生长品种,晚熟品种(苍山蒜)为易发二次生长品种,中熟品种(苏联蒜)为中度易发二次生长品种。

2)改善贮藏条件,并适当进行蒜种处理

在播种前30天,将蒜种贮藏在温度2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中,可以十分有效地控制二次生长的产生。播种前将种蒜在阳光下晾晒2-3天,使得蒜瓣间疏松,掰蒜瓣容易。播时剥掉蒜皮,除去残留茎盘,这样既可减少大蒜二次生长的产生,又可以使其萌芽早、出苗整齐。

3)严格播种期

适宜大蒜鳞茎膨大的温度为20-25℃,高于26℃大蒜进入休眠,日照时数低于13小时新叶虽可继续分化,但不能形成鳞茎盘上的侧芽,所以大蒜栽种时必须因地、因种严格播期,不能盲目提早播种。为防止二次生长发生,晚熟品种宜于105号前后播种,中早熟品种宜于1010号左右开始播种。

4)选择大小适宜的种蒜瓣

不使用过大的种蒜瓣。种蒜瓣大小以5.0-6.10g为适宜,可有效控制二次生长的发生。

5)加强栽培管理

在大蒜的整个生长期中,需要加强肥水供应,但不适宜大肥大水。注意适量施用NPK,施N量控制在20kg/亩以下,P2O5K2O适宜用量分别为5-35kg/亩、10-30kg/亩。并适当控制越冬后浇水和追N时间,早熟品种(二水早)于36-316日、中晚熟品种45-415日浇水和追N可显著控制二次生长。

(二)洋葱型大蒜

洋葱型大蒜为鳞茎的异常生理变态所形成的类似洋葱鳞茎结构的大蒜。该类型大蒜鳞茎由具叶身的叶鞘基部异常加厚,以及全部或部分鳞芽的外层鳞皮加厚所构成,无肉质鳞片或肉质鳞片极不发达(如黄豆大小或无),可形成蒜薹或无薹分化。无任何商品价值及食用

1、洋葱型大蒜形成原因

1)氮肥结构性过剩,是洋葱型大蒜形成的直接原因

实验表明,每667m2纯氮用量超过34-45kgNPK比例超过(3.25-4.25):1:1时,洋葱型大蒜发生程度直线快速增长,氮肥结构性过剩是导致洋葱型大蒜产生的根本原因。氮肥用量越高,PK肥相对缺乏越多,洋葱型大蒜发生率越高。

2)微量元素的缺乏,抑制了氮素营养的转运,导致洋葱型大蒜形成

在大量施用氮肥时,大蒜植株体内的镁和铁的浓度较高,而大蒜对铜、钙及硼的吸收受到抑制,从而产生洋葱型大蒜。缺钙、硼致使蒜株的光合产物不能向贮藏器官即鳞茎运输,从而形成洋葱型大蒜。

2、应对措施

1)氮磷钾配方使用

大蒜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大致为4.2:1.0:3.8,施肥时应根据此比例配肥。还可根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结合大蒜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及利用率,计算氮磷钾的需用量。

2)重视有机肥及微量元素的使用

有机肥是全价肥,养分全且易吸收,对土壤溶液的缓冲性好,不但能培肥地力,而且能减少大蒜缺素症,减少洋葱型大蒜的形成。但现在蒜农普遍对有机肥的使用认识不足,偏施化肥导致地力下降,大蒜品质降低。目前,传统农家肥已很少,可用市面上销售的生物有机复合肥代替。如能配合使用稀土微肥,则效果更佳。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