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莱芜 > 财经信息 > 正文

“大金鹿”换成“电动小三轮”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24 10:21:21

核心阅读:近年来,高新区鹏泉街道继续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大力发展投资少、效益好、收入稳的特色农业种养项目,为贫困群众引来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切实有效的扶贫路子。该街道依托市农业科技部门、合作社和市级帮扶主体,针对莲藕、芹菜、葫芦等蔬菜种植以及黑猪、肉兔等养殖,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确保贫困户丰产丰收,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又好又快脱贫。

 

“有了产业,这样的脱贫很好脱!”10月17日上午,在鹏泉街道东龙崮村,60岁的王奉合和七八位村民正忙着给合作社的有机芹菜搭竹架。为什么有“脱贫很好脱”这样的感受,原来是产业扶贫发挥了大作用。

 

东龙崮村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全村有340户1052口人,贫困率达到60%,去年精准识别认定贫困人口116户223口人,今年还有81户155口人。去年精准扶贫回头看,王奉合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那时起他的生活开始有了新变化。

 

看到很多村民脱贫无望,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领村民脱贫,摘掉贫困帽子,成了东龙崮村的头等大事。

 

“以前靠上级帮扶钱物助贫困群众度过临时困难,但最终无法真正脱贫。”该村党支部书记尚庆山说。从去年开始受益于市、区、街道的扶持好政策,东龙崮村看到了新希望,选择走产业脱贫的路子,通过流转土地,依靠扶贫资金发展起了20亩雪藕。

 

去年6月20日,东龙崮村又积极成立和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王奉合也从一名地道的庄稼汉摇身一变成了合作社里的“产业工人”,有了“双份收入”:合作社分红收益+打工收入。

 

“自从村里种起了扶贫藕,俺也跟着发藕财。”王奉合高兴地说,“平时跟着合作社的技术员做好雪藕的日常管理,干一天收入80元,出藕时一天能挣140元。”

 

去年靠在合作社打工,王奉合收入7000多元。今年2月份,他用去年攒的3500元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至此骑了30多年的“大金鹿”牌自行车正式下岗了。“现在到城里赶集卖菜,打个来回正好一度电钱,实惠又方便。”

 

有了产业支撑,贫困户好脱贫,村班子也有了底气。利用上级扶贫政策,今年东龙崮村又扩大了雪藕种植规模,达到30亩。有了雪藕带来的“第一桶金”,东龙崮村积极拓宽增收渠道。8月份,经过扶贫理事会热议,又发展起了12亩有机芹菜。

 

看着长势喜人的芹菜,正在干活的王奉合说:“去年发藕财,今年发‘芹财’,今年靠合作社打工至少挣一万多元。省吃俭用,到年底还能还上一部分账。”

 

站在一旁的尚庆山也很有信心地说:“今年的芹菜产量预计10万斤,雪藕至少8万斤。去年因为以投入为主,合作社第一次分红仅有112元,今年看形势,预计分红至少翻三番,今后随着固定投入减少,总收入增多,村民分红只会越多。”

 

好事接二连三,今年8月底新来的市商务局驻村第一书记范晓东,一上任就迅速忙起来,通过充分发挥单位优势,积极对接超市联系雪藕和芹菜的销售。此外,积极联系莱芜市文宝工艺品有限公司,引入了玻璃彩绘加工和缝纫加工两个扶贫项目,目前已对接三次,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记者感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再次作出了部署,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精准脱贫是重点。而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从“输血扶贫”逐步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体现,更是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只要抓好了扶贫项目,村集体经济有了可持续发展产业,贫困群众也就有了稳定脱贫出路。尽管发展路上的问题依然不少,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脱贫有门路、收入有来源,就一定能够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