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孚先,1935年9月生于今凤城街道东方红居委会,196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40多年来,一直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评论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学世界》杂志社社长,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编著或担任主编的论著有《片羽集》、《聊斋志异评析》、《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现代诗歌百首赏析》、《白话插图山海经》、《山东新时期小说论稿》、《聊斋志异艺术论》、《中外文学批评家辞典》、《齐鲁文化大辞典》等。任孚先著述颇丰,见解独到,为山东文学的发展、山东青年作家的成长倾注了一腔热血,是深受人们敬重的文学评论家。
任孚先自小就喜爱文学,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少年时期就与家藏丰富的古书结下了“缘分”,不仅阅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而且对于一些野史趣闻也有所涉猎,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了解,对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小学时期,就喜欢作文,中学时代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曾被推荐为徐州市学联学习部部长。同时,他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进行广泛阅读,特别对西方文学的阅读犹为广泛,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充分了解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著名作家。1956年,任孚先考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在这里有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等闻名全国的著名学者,有数十万册的藏书和浓厚的学术与文学氛围。正是在这里,任孚先开始了自己最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活动。在前辈教师的指导下,他刻苦努力,崭露头角。在《文史哲》上发表了《谈青春之歌》、《论“厚古薄今”》,在《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版)》上发表了《论红旗谱》等文章,在《山东文艺》上发表了评论当时出现的肖端祥、邵勇胜等农民作家的文章,在《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济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艺思想杂谈及评论,引起了当时文学界的关注。他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文联文学研究所,成为省文联第一位专职文学评论工作者,并坚持至晚年。
作为文学研究家和批评家,任孚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自己的热心、爱心、艺术之心,关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态势,参与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乎每一个进程。他认为,一个文学研究和批评者,主要的是“参与意识”、“对现实的发展,对文学时尚的潮流,不是旁观、等待,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去主动接近现实,接近文学创作实践,参与现实和文学自身的变革”。可以说,正是这种参与意识,带来了任孚先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基本特点,形成了他关注现实创作、引导文学创作的研究批评路数,也形成了他开放型的批评方式。
对山东作家的批评研究,是任孚先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成就之一。他与王光东合著的《山东新时期小说论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对山东省作家的批评,倾注了他的热情,也显示了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的责任感和爱护之心。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他们的成长与任孚先的悉心指导及文学批评是分不开的。任孚先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体现了他文学批评构架的博大、宽广的特征。他的主要批评是在小说方面,但也较多地涉足散文、诗歌、戏剧,对每一种文体的独特性、作家的创作成就,都力图全面而深入地进行艺术剖析。《门前老将识风云——谈许评的散文》、《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谈话剧〈丰收之后〉》等,都是他在小说批评之外的批评拓展。在民间文学、影视文学以及文学期刊的研究方面,也都留下了任孚先的批评身影。
任孚先作为一个学者和文学评论家,除撰写了大量文学理论和评论文章及专著之外,还非常注重文学研究的资料建设,参与主编了《齐鲁文化大辞典》、《中外文学批评家辞典》等资料性著作,为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扎实而有价值的资料,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任孚先以编著之余的大量时间,投入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创办和主编了山东唯一的文学理论刊物《文学评论家》(现改名为《文学世界》)。
任孚先与家乡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关心着家乡文学事业的发展。平时不管工作有多忙,只要是家乡的文学青年找了去,总是有求必应,悉心指导。他亲自为王志文的《乡情》、高鲁的《汶水西去也风流》作序,为陈文中的《莱陈文萃》散文集题词。1998年莱芜市举办“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大奖赛”,他亲临现场作评委。2002年莱芜市成立作家协会,8月8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他因有接待任务不能亲临指导,便托人捎来题词,为大会祝贺……可以说,莱芜文学事业的发展,也浸透着任孚先同志的心血。
任孚先从事当代文学研究、评论40余年来,始终笔耕不辍,辛勤耕耘,其著述和思想已融入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山东文学研究值得重视的一部分。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