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崑,笔名山曰比,寨里镇前枯河村人,1924年12月出生。一年后父亲去世,幼年全靠母亲抚育。1937年“七七”事变,山东大地沦陷于日军铁蹄下。李海崑小学毕业即辍学,后来又跟举人张雪门在涝坡村就读私塾。家乡兵荒马乱的岁月,幸赖八路军四支队控制局面,建立了泰山抗日根据地。爱国人士张雪门被聘为泰山抗日民主政府的参议员,他经常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强调学习不要死记硬背,讲课联系实际,生动有趣。李海崑在他的教育下,爱国思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李海崑家有20多口人,关系复杂,矛盾迭出,经常吵架怄气,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厌恶情绪。1940年10月,正值山东省抗敌协会干部学校在鲁南招生,16岁的李海崑毅然离家随军出走,踏上了革命征途。李海崑在革命队伍中不断进步成长,1945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任抗敌协会干校的教育干事,鲁中文协教育辅导团员,沂山专署文教科员,淮安、邱南、益都等县文教科长,昌潍专署行政干校副校长,益都师范学校校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处长、处长、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等职。1955年至1956年,在中央教育部主办的教育行政学院进修,系统学习了哲学、中共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成绩优秀,获得了毕业证书。
从此,他开始习作,在《山东文化》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美兰》,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了《大胆放开学校圈子——大古峪的儿童教育》、《赤诚为教育事业——鲁中沂山地区教师训练班纪实》等。在任县文教科长期间,写过多篇教育方面的论文、通讯、随笔;在山东省教育厅工作期间,写过若干篇社论、专论。1959年,李海崑与几位同志汇编《山东教育先进典型》,给每篇文章加了编者按语,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工农教育处工作期间,主编了《工农教育通讯》、《山东扫盲简报》(干部、职工版)。李海崑在各个岗位上都爱岗敬业,养成了干啥就爱啥、钻啥、写啥的习惯,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本领。1962年6月,李海崑担任《山东教育》杂志社主任,从此,与编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山东教育》杂志社工作期间,亲自动手,撰写了社论、述评、通讯、编者按等30多篇文章。由于李海崑与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山东教育》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期刊发行量高达14万份。正当李海崑领导编辑部的同志红红火火地攀登更高峰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山东教育》杂志被迫停刊。李海崑也被打成“三反”分子,进行劳动改造。面对坎坷,李海崑沉静地说:“不要与历史斤斤计较,历经风雨磨难,才能从蒙昧走向成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使冰冻解消,李海崑又焕发了青春。1977年9月,他重新走进了出版编辑行列,先后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科技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兼任山东科技出版社总编辑和社长。1980年分管山东人民出版社文教编辑室,并筹建山东教育出版社。为筹办山东科技出版社,李海崑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真分析山东科技出版社所处的位置,从山东的省情和作者力量、编辑力量出发,明确提出扎根山东大地,依靠作者和读者,努力挖掘科技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创出名牌,出版具有特色的图书。截至1984年,山东科技出版社共出版图书600多种,其中9种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创办了《知识与生活》、《农家生活》两种科普杂志。前者发行量曾一度达到70万份。出版的《自然科学概要》一书被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确定为干部学校教学参考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书,先后印刷8次,发行量达116万多册;《中学生学习手册》,选题对路,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印数达200多万册;《怎样种鲁棉一号》一书的出版,对全省棉花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花了一角钱,增了一担棉”,成为当时农村流行的佳话;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读物》丛书,被工人师傅称赞是“好教师”、“好教材”。
1984年,李海崑担任山东省出版总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退居二线后,他仍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出版科学理论,先后出版了《出版编辑散论》、《医学科普创编学》(合著)、《现代编辑学》(主编),撰写了出版编辑学论文30多篇,有些论著获全国和省级优秀出版科学论文奖。他于1988年离休。他是山东省出版科学理论研究的倡导者、组织者,为创建新型出版编辑学及山东省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