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字库书写在塔上的文字信仰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7-21 17:44:28
图中的古塔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佛塔,而是古代用来焚烧字纸的字库塔。这座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高灯镇杨春村的莲池寺字库塔,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盐亭诸多字库塔中造型最为宏伟的字库塔,塔身题记也几乎完好。塔共5层,最具特点的是,每层侧面均有两根小石柱,上面刻着不同内容的对联,大多是劝学的内容。摄影/颜晓云

初春的一个清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云仙村,71岁的老汉胥万泽与老伴陈彩萍背着竹篓,扛着锄头走出家门,到自家地里种苞谷。一路上,黄灿灿的油菜花顺着浅丘起伏,绵延到远山,小麦刚刚抽穗,山间清风送来桃花、梨花的芬芳,这是一年里最好的光景。再往前走,远远能望见座石塔,塔边有座石桥,老胥的苞谷地就在桥边。

劳作了半晌,胥万泽在古塔下挑了个阴凉地,抽起了叶子烟。自打分产到户后,这块地分给了胥家,那时地里便有这座古塔了。父亲告诉他,“天龙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河边有塔,自然就是镇妖怪的了。直到盐亭文管所冯青春所长来到这里,胥万泽才得知这是字库塔,是过去读书人焚烧字纸的地方。

2016年3月,我与冯青春来到云仙村。与中国大地上那些高耸入云的古塔不同,云仙字库塔高不过5米,六面形楼阁式,残存四层,渐次内收直至塔顶,转角处挑角、屋脊、檐口清晰可见,底层有个拱券形洞口,上书“敬惜字纸”四字,过去从这里送入字纸,烟则从塔顶的出烟口飘出来。

字库塔第二层刻有碑文,记载着古塔的历史,碑文风化斑驳,脆弱得仿佛一阵风吹过就会掉下来。我拨开丛丛杂草,一个个名字映入眼帘,“胥志平”、“陈世昌”、“杜元芳”……此外还有“金池山蚕姑会捐银二两”、“高灯场大成会捐银一两”等字迹,落款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此看来,当年修建字库塔,不仅蚕姑会、大成会这些民间组织捐出银两,以胥姓为首的乡民更是踊跃捐资。从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看,少说有几百人参与,可见修建字库真乃一时盛事。

盐亭县字库塔分布图。

北少南多,字库塔曾遍布中国南方

字库塔,也称字库、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等,顾名思义,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形建筑。古人认为文字神圣而崇高,字纸(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哪怕废纸也需洗净焚化。

敬惜字纸的信仰,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纂的《淮南子》,形象地描绘了仓颉创造文字之后道破天机、惊动鬼神的力量。后殷商时期甲骨文产生,文字被刻在甲骨上,用来书写卜辞,也有占卜、驱鬼、预知未来的功能,它掌握在一个叫“贞人”的阶层手中,可见文字一出现便有着绝通天地的力量。

时至宋代,对文字的崇拜逐渐演变为对字纸的敬惜,宋人张舜民在《画墁集》中写道,宋人王曾之父爱惜字纸,看到被遗弃的字纸,哪怕落于粪秽之中,也要拾起用香水洗净。有学者根据《画墁集》的记载,提出字库塔起源于宋代,不过中国迄今并未发现宋代字库塔,而宋代的废旧字纸经常被重复利用,也就没有入炉焚化的道理。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字库塔起源于明代,广东省南雄市平林字库塔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为孔子后裔伯道所建,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字库塔,四川蓬安县骑龙字库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有意思的是,王曾的故事在明代被凌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首页推荐
热门图片

新闻热点

2016-07-19 13:02:28
2016-07-23 09:38:13

新闻爆料

图片精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