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新疆人文地理丨哈萨克佩刀传奇 一把小刀换只羊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01 10:41:10

很久以前,我在塔城市曾听多位哈萨克族朋友说到一个故事:游牧生活当中佩刀是哈萨克牧民随身必备用具,基于此,在草原上一把好刀可以换一只羊。

蓦然听到这个故事,我吃了一惊,一把小刀价值竟然等同、甚至超过一只羊,哪有这样的好事?不过,怀疑归怀疑,当时由于我对草原生活知之甚少,因此,这个疑问一直陪伴了我多年。

马迪提的无奈

2014年深秋,我在福海县齐干吉迭乡采访,了解到当地有两位非常厉害的哈萨克小刀匠人,据说,这两位匠人制作的小刀,一把刀换只羊是件很平常的事儿。

我首先拜访了小刀匠人马迪提。马迪提,57岁。马迪提的爷爷和父亲及叔叔都是打铁能手,他父亲曾因为打铁技术高超被评为劳动模范,并在1956年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受家庭传统影响,马迪提十几岁便学会了打铁锻造各种马具、农具、刀具等技术。马迪提的爷爷及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当地许多人因为能够拥有一把这个家族制作的小刀而骄傲。

马迪提20岁那年,他父亲的身体由于多年强体力劳动累垮了,马迪提挑起了给当时生产队打铁锻造的担子。马迪提父亲的那个年代,商品短缺,铁匠主要给生产队打制各种生产用具,打铁原料等归集体所有,私下里打一把刀子,大家自然稀罕的不得了。马迪提这个年代,农村大集体时代接近尾声,马迪提打铁的环境宽松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大约十年时间,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制小刀方面,活儿多的应接不暇。后来,市面上各种各样工业化生产的实用刀具冲击了马迪提的生意,加上打制小刀的好钢越来越难找,他把精力放在农业生产方面。

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喜欢传统手工制作小刀的人突然多了,前来定做小刀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大田里的活又放不下。同时,好钢难寻,马迪提感觉有些两难。

恰木谁的工作室

恰木谁是我拜访的第二位民间奇人,此人78岁,没有双脚,但是,他的能耐却超出了一般人。恰木谁不仅打造小刀功夫了得,其他手工制作如马鞍、马鞭、皮具、各种生活用木器等等无一不精。

笔者一行走进恰木谁家的院子,屋里屋外空荡荡的不见人影。我们正纳闷之间,院子西面一间破旧的小屋内走出一个拄着单拐、身高超过180厘米的老人家。与老人握手问候之后,老人放下拐杖,单腿一跪,麻利地坐在了地上。老人的举动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此时,恰木谁的小儿子叶尔波拉提走过来,他的一番话,让我对恰木谁有了一些了解。

小屋是恰木谁的工作室,平日里恰木谁整天待在工作室里忙碌,即便出来上厕所,恰木谁也得把门锁上。老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担心外人进入弄乱了他的工作室。

恰木谁制作的所有东西,包括哈萨克族小刀从来没有买卖过。他采用的方法是交换。比如有人订制一把小刀,对方如果觉得刀子值一只羊或一袋面粉,这把刀就值这么多钱。假如订制者觉得值一头牛犊子,就给一头牛犊子。对于那些比较贫困的订制者,恰木谁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但他往往事先声明不收取对方任何物品。

恰木谁精湛的手工艺以及他为人处事热情大方的性格,为他在草原上赢得了声誉,同时也赢得了爱情。结婚后,恰木谁正是凭借自己的手艺养活了妻子和9个孩子。

恰木谁使用的工具,从各种雕刻木器的刻刀到打铁用具全是自己做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恰木谁发明的一种用于雕刻木碗、木盆等木器的半圆形刀具,曾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工匠们的工作。

这两年,恰木谁因为年老体衰,眼睛花了,只是偶尔打些马掌之类的铁器。其他时间,他便坐在工作室编制皮质马具。他说,这些东西他靠手感就能把握。当然,有时候他也想雕刻木盆之类的用具,但是,他老了,上不了山,没有可用之材供他琢磨,因此,这个心愿只能算个空想。

道别前,恰木谁送给我一把三年前他打制的小刀。他说,这把刀是他打的最后一把刀。他做了一辈子匠人,却从来没人采访过他。他决定把生命中打制的最后一把小刀送给我。恰木谁这个举动让我左右为难。按理说,我来拜访老人应该带点礼物……我掏出一百元钱递给恰木谁,表示对老人的敬意,恰木谁愉快地接受了。

七种财富之一

倘若是在游牧生活的年代,一个成功的哈萨克男人必须具备七种财富,其中之一就是刀(剑),由此可见刀(剑)在游牧社会中的不可或缺性。

哈萨克小刀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生活实用性,刀总长一般25厘米左右。这种尺寸的佩刀方便随身携带,放牧过程中也可对付各种猛兽,同时,又能够杀牛、宰羊、切肉、雕刻、削割木材、皮具等。

一把好刀,首先需要好钢。为了严格把握自己所做小刀的质量,马迪提曾试验过多种钢材。有些钢硬度高但是太脆,不适合做小刀,有些钢铁硬度好但淬火之后质地就变了。这些年他使用的钢材均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链轨拖拉机钢销子。然而,让马迪提犯愁的是这种既有硬度又有韧性的好钢已经很难寻找,以至于如今常常因为缺少钢材影响了他的小刀制作。

马迪提制作一把刀,从打铁到成型,需要3天时间,加上制作刀鞘,总计耗时5天。目前,他的一把刀价格在400元左右,价格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刀柄及刀鞘的材料,木制刀柄价格相对低一些,牛角(羊角)刀柄及刀鞘价格稍高。

看了马迪提即将完成的几把小刀,我发现一个现象,马迪提几乎不做折叠刀。马迪提说,哈萨克小刀一刀多用,折叠刀刀鞘容易积存污垢,因此,哈萨克小刀匠人一般不做折叠刀,除非有人定做。不过,定做折叠刀的人微乎其微。

马迪提家与恰木谁家相距十几公里,马迪提非常敬重恰木谁。十几年前,当机器生产的小刀一统天下时,恰木谁因为年龄大了,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编制皮具方面。这几年当手工小刀重新赢得人们的青睐时,恰木谁却做不动了,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

哈萨克人注重亲情和友情,常常举办家庭聚会。马迪提参加这样的活动,往往带把好刀送给请客方的年长者。按照哈萨克人传统,接受如此珍贵礼物的长者将回赠礼物,这种回赠礼物可大可小,一般为一只羊。这些年马迪提的小刀供不应求,有些亲朋便以邀请马迪提做客为契机,希望得到一把好刀。马迪提清楚请客方的意思,他会精心准备一把小刀。在接受回赠礼物之时,马迪提往往在羊群里挑选一只最小的山羊。

马迪提说,一把刀子换一只羊,是物资短缺时代的产物,现在商店里明码标价的刀子多的是。再者这几年羊的价格太高,一把刀如果换一只大羊,这种明显占便宜的事儿,马迪提觉着面子上过不去。

马迪提的两个儿子掌握了父亲的手艺。马迪提计划明年在乡里开个小刀作坊,招收一些学徒。同时,为自己的小刀申请商标。

刀也有生命

马迪提手头上正在制作的小刀是用牛角装饰刀柄的刀。如果有条件,或者定做小刀的客人要求刀柄镶嵌宝石之类的物品,马迪提也可以满足客人要求。无独有偶,恰木谁送给我的小刀其刀柄也是采用牛羊角之类的材料,由此可见,哈萨克小刀匠人一般采用牧区常见的牛羊角做刀柄。

恰木谁告诉笔者,很久以前他曾用马鹿角、黄羊角装饰刀柄,这类刀都非常贵重,别说一只羊了,一头牛娃子也值。如果再装饰上金银宝石,一把小刀换一峰骆驼也不在话下。当然,这种刀的市场相对也小一些。

恰木谁和马迪提认为,一把好刀佩带使用久了,便会凝结主人的气质,附带上主人的性格特征。任何一把哈萨克小刀从制作完成那一刻起便具有了生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佩带一把精致的小刀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冷兵器时代,一把生命力顽强的好刀可以带给拥有者更强大的生命力,在狩猎过程中,一把好刀也会给持有者带来好运。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佩带一把精致的小刀则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刀的前身大概是一些类似形状的硬物而已。古人在砍劈过程中,发现类似形状的器物有助于人工,于是,早期的石刀以及青铜刀出现了。秦汉时期,钢铁问世,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做工精良。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

哈萨克小刀最早的起始年代无从考究。人们比较清楚的情况是这样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物资短缺等原因,草原上的贵族往往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打制一把好刀。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小刀开始普及民间,不过一把好钢打造的佩刀依然不可多得。这期间哈萨克小刀受一种被称为“电工刀”的折叠刀影响很大,这种折叠刀因属于老一代电工必备工具而得名。恰木谁曾受电工刀影响,制作过类似折叠刀。两种小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刀柄上。电工刀出于安全,刀柄采用绝缘橡胶或硬木,哈萨克折叠刀刀柄则采用黄铜等。

2010年以来,传统文化复苏,哈萨克族手工小刀、包括手工鞍具再度迎来春天。

—本文选自《新疆人文地理》2015年7月—

撰文·摄影 /李桥江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