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走进北疆 带你领略不一样的鄂伦春风情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0-18 15:52:19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以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森林公园为重点规划区,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嘎仙洞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石刻祝文为文物依托,根据“以拓跋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大历史、大兴安岭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的设计主题进行宣传,是集“文化休闲、深度赏游、高端接待、度假养生、运动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园区。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总规划面积为259平方公里,核心规划区约为16平方公里,主要涵盖范围为嘎仙河一道沟到四道沟段。该项目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为依托,以拓跋鲜卑森林文化为主线,重点建设祖源地朝觐、博物馆陈展、森林文化体验序列项目,同时深入挖掘大兴安岭独特的文化地理魅力,逐步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户外露营徒步、岩画艺术欣赏等衍生型旅游项目,使文化园在核心文化价值表达与旅游经济创新两方面得到和谐统一。

  嘎仙洞,是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主要景点之一,这里是拓跋鲜卑民族的发现地,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北归源。而这段历史,正式因为考古工作者在西侧石壁发现了石刻祝文才“大白天下”的。

  嘎仙洞为天然大型山洞,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离地面25米,洞口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共19行201字。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这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建于1998年,位于鄂伦春自治旗南部诺敏镇境内,属毕拉河林业局施业区内,距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265公里,是约九万年前爆发的扎文火山的地质遗迹。201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公园面积约2.2万公顷,主要有达尔滨罗、神指峡、石海滩地和四方山天池四个景区组成。据考证:在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原始海洋,科学上称之为蒙古海槽,在石炭纪末期由于地壳的剧烈变化,出现了海陆交互地层、二迭纪发生了海底运动、发生强烈褶皱、海水全部退出。地层断裂和火山的不断喷发使本地区的地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有玄武岩溢出,后经不断夷平剥蚀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地貌。

  达尔滨鄂伦春语意思是“广阔的湖面”,达尔滨湖就是当年火山喷发后熔岩在海谷中壅塞而形成的堰塞湖。

  “林海石瀑”就是火山熔岩碎石带,它绵延十几里浩浩荡荡,我们看到它,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火山喷发时火山熔岩滚滚流动的壮观场面。大家看到石海间阿娜多姿的落叶乔木,它就是黄菠萝树。

  神指峡长约数千米,深30——50米,两岸宽约100——150米,是火山喷发时冲击出的沟壑。这两座突兀怪险的石峰,远远望去似首尾相连,又似相互对峙;瀑布由山石间飞流直下,毕拉河水从峡谷穿梭而下,注入诺敏河。峡谷两岸植被大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河床遍布火山熔岩。这里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水深1—1.5米。河水流动的声音,在数百米之外都可以听得真真切切。

  四方山位于诺敏镇西北30公里,毕拉河以南,诺敏河以西的群山之上。山体海拔933米,号称“大兴安岭的巨魁”;山顶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由火山喷发形成方形;山顶平坦,林木茂密。站在四方山上,极目远眺,群山低首朝拜。本旗护林放防火指挥部的了望台就设在这里,可以随时发现方圆百里之遥的火情,人称大兴安岭的“眼睛”。

  四方山有一泉水和雨水汇积的天然湖泊——“天池”。“天池”是一个长30米、宽5米的椭圆形湖。四周都是蜂窝状的礁石,为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高耸石壁,象一堵石筑成的墙。池水碧绿幽深,看不到底,水平如镜,水面上映着蓝天白云,显得格外安谧宁静。环池四周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听松涛滚滚,桦叶沙沙,蛙鸣鸟唱,时而飘来松脂和野花的芳香,身临其境,如同置身于传说中的瑶池仙境一般。

  达尔滨湖面积0.5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37米,湖长3.4千米,宽1.5千米,达尔滨湖岸上建有餐厅、旅店、游船、钓鱼等娱乐设施,这里是夏季戏水的好地方,运气好的话还可观赏到野鸭、飞龙、山鸡等珍惜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希望美丽的达尔滨湖给你们带来一生的好运气。

  鄂伦春自治旗博物馆

  鄂伦春自治旗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2013年开始重建, 2014年落成, 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新馆为《鄂伦春族游猎文化陈列厅》,内设《序厅》《狩猎文化展》、《风光》、《兽皮文化陈列展》、《视觉与造型艺术展》、《萨满文化陈列展》、《桦皮文化陈列展》、《泛北极文化陈列展》八个展厅。展厅内陈列了大量鄂伦春民族珍贵历史文物,还原了多个实物立体场景, 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鄂伦春民族的风俗传统、发展历程及文明成果, 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学者打开了一道通往鄂伦春民族的大门。

  展厅内容和规模

  1、《序厅》前言——北中国,大、小兴安岭是鄂伦春族游猎的家园,与大自然唇齿相依的生产生活中,鄂伦春族保留和延续了人类最古老的生存方式——狩猎。其文化特点和文化意义,不仅仅是对中国、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贡献,还具有着独具泛北极圈文化特征的“敬畏自然而遵从自然”的理念。

  2、《狩猎文化展》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包含了游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生产方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乌力楞”式社会组织。

  3、《风光展》——这里是泛北极圈泰加林带和冻土带的边缘。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还生长有白桦、杨树和柞树等;小兴安岭主要是红松,其次为鱼鳞松、杉松和白桦树等。大自然和鄂伦春人以最单纯的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4、《兽皮文化陈列展》——鄂伦春人在与动物的长期交道中,积累了丰富的制作和加工皮革的经验。

  5、《视觉与造型艺术展》——鄂伦春族手工艺术包括木雕、骨雕、桦皮剪纸、刺绣、兽皮作品和犭罕毛、马鬃、马尾等编织物。当代绘画作品继承了传统审美方式和认知方式,以及先人所用的材料。

  6、《萨满文化陈列展》——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没有系统的教义教规,以“万物有灵”为信仰核心。“萨满”是萨满教的执行者。

  7《桦皮文化陈列展》——鄂伦春人制作和使用桦皮的历史久远,在鄂伦春人的游猎之地,出土过2000多年前的桦皮箭袋、桦皮桶等用品。

  8《泛北极文化陈列展》——北极圈是指北纬 66°33′附近以及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泛北极地区共有20多个原住民族在这里生活。

  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景区

  “布苏里”是鄂伦春语森林茂密的意思,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占地面积23.4平方公里。1969年爆发了珍宝岛事件,前苏联陈兵百万于我国边境,从此“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口号响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同年,一支神秘的军队开进了我国北方小镇布苏里,边陲小镇往日的宁静被打破,大量的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入密林深处。30年后人们才得知,那里曾为东北最大的综合后勤军事基地,隶属沈阳军区,上千名年轻的官兵动用了两个工程团,一个汽车团,一个守备团,和若干个民兵团进行会战,构建了当时占地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北,国界线最长,也是白桦林和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军事基地,1999年部队撤出,并交由地方政府开发为旅游景区,2013年正式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该景区拥有军备设施保存完好的特色资源,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国防教育基地,也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

  鄂伦春乌力楞

  鄂伦春乌力楞(鄂伦春族民俗部落),是积淀在鄂伦春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鄂伦春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坐落于阿里河镇西北7.5公里处、距国家重点文物——嘎仙洞3.5公里,是呼伦贝尔旅游发展大会的献礼,也是鄂伦春民族情愫的延续。

  在这片具有独特的历史情怀、壮美的自然风光和豪迈的民族性格的山林里,展现了鄂伦春民族独特的兽皮、桦皮、居住文化,并以此开发出一系列根植于狩猎文化的衍生文化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音乐、舞蹈、婚俗以及萨满图腾等鄂伦春民族生产生活场景,都在鄂伦春乌力楞狍子馆、鹿馆、生态展示馆、仙人柱社区、熊馆、祭祀广场、萨满馆、演艺广场、箭弩馆、渔猎馆、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游览体验区得以诠释。

  一声清澈响亮的鹿哨声从兴安岭的深处传来,似乎在与这片宁静祥和的森林诉说着鄂伦春几百年的来来往往,向来自八方的人们慢慢的道出鄂伦春人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豁达。

  你听,鹿哨声依旧在山野处回响,乌力楞的故事仍在延续……

  库图尔其广场

  库图尔其是鄂伦春语,意为“有福气、吉祥的地方”。库图尔其广场始建于2006年7月,占地面积153,600平方米,它北距大祥瑞寺两公里,西距嘎仙洞五公里,南距团结抗战纪念碑、民俗村0.5公里和1公里,是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旅游景点链的核心环节。它包括东门牌楼、图腾柱、阿尼尔神像、浮雕墙等四个组成部分。

  门楼的样式和建筑风格,既有东欧巴比伦式相对称的城堡风格,又有长城箭楼的造型。库图尔其篝火节永久性场地的核心部分:整体为圆形图案,圆心半径180米,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整体地面配以青灰色大理石,饰以棕红色云水卷和火焰般的图案。南四北五威严耸立的9根汉白玉石柱上用青铜铸件镶嵌着鄂伦春民族信仰崇拜的图腾。向西望去,沿九级台阶拾阶而上,是五座象征鄂伦春古老民居的仙人柱浮雕墙,墙的两侧也都镶嵌着他们信奉的神偶、雕刻着鄂伦春民族昨天的历史、今天的奋斗和对未来的憧憬。

  浮雕墙两侧的是鄂伦春民族中古老的传说阿尼尔神像群。塑像两侧各有一盏不息的神灯。耸立在主席台两侧的电子显示屏幕为32平方米。庆典活动时可进行现场转播,播放字幕及相关信息。

  团结抗战胜利纪念碑,是为纪念鄂伦春民族英雄盖山、义尔格程、廷宝、伦布列和抗联的王明贵、陈雷等11位抗日将士树立的丰碑,是鄂伦春自治旗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供游人瞻仰缅怀,发奋励志。纪念碑高22.2米,基座高3.8米,碑冠高3.8米,碑宽4.2米,占地5,700平方米。碑文是原黑龙江省省长、省委书记、中顾委委员陈雷老前辈的墨宝。

  1941年7月,活动在嫩江流域毕拉河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王明贵部,与鄂伦春族佐领盖山偶遇。盖山在与王明贵的交往中,他们意气相投、心气相通。按江湖规矩,焚草为香,结拜为兄弟,每人一份名谱。盖山年长,排行老大,王明贵和陈雷分别排行老七和老十。他俩时任三支队的支队长和政委。抗联与盖山的猎民同胞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猎民兄弟为抗联掩护伤员,藏匿军需物资,传递情报;抗联将士给猎民粮食,药品和枪支弹药。

  这座篝火节永久性场地与纪念碑场地是天园地方的设计,那九根玉柱、五面浮雕墙与宗教文化的九五之尊说法相合,那九层台阶与佛教九层天意想通。九根玉柱上既像古代武士的头盔,又颇似游牧民族毡房的柱冠,说明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历史“幽静的后院”,是北方民族秣马厉兵逐鹿中原的发祥地,又是鄂伦春民族胸襟和自信的反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