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赕 从这个习俗认识傣族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15 15:51:29
“赕”(音dǎn)是指古代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用财物进行赎罪的一种习俗,现在主要是指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向佛教寺院奉献财物以求消灾赐福的习俗。傣族认为今生财富是前生赕下来的,来生要想享受荣华富贵就必须在今生赕下。所以傣族人一生都在不停地赕,赕文化贯穿了傣族人的精神世界。

玉腊和几位中年傣族妇女在两棵茂盛的榕树下堆着一座沙塔,不远处的佛塔西丽宰勐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金碧辉煌。玉腊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占宰村的村民,今天对于她们村子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为了这座沙塔,玉腊从前一天下午就开始忙碌,不但从河滩上拉来沙子,还采来各种植物的叶片和花朵装饰沙塔。尽管沙塔只是临时性的,但她们依然堆得很虔诚、很认真,每一捧沙里都寄托着无尽期盼。

上午10点多,越来越多的人向着西丽宰勐塔聚了过来。对西丽宰勐塔来说,今天将是热闹的一天,因为今天是它的生日,不只是西丽宰勐塔所在的曼占宰村,附近许多村寨的傣族群众都会到来,为其过一个隆重而热闹的“生日”。而这个生日,在当地傣族村民中有个专有名词叫“赕塔”。

赕文化在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深入人心
图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海县勐遮镇东迈总佛寺内举行的“赕毫干”仪式。“赕”在傣族聚居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词汇,是信徒们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佛,把财物捐献给佛门的行为。参加“赕毫干”的信徒们沿着路排成长队,波章敲着芒锣,在赕的队伍中收受赕物和钱币。

音响里不断传出大佛爷念经的祈祷声,西丽宰勐塔被笼罩在袅袅佛音中。越来越多的傣族村民抬着各式各样的供品来到西丽宰勐塔前,整理好供品后脱去鞋子,抬着经幡、纸花(用鲜花或纸花扎在架子上的物件,当地人统称为纸花),捧着蜡条、钱物等,赤脚踏上冰凉的地面,然后沿顺时针方向绕佛塔三圈。

塔四周的基座上,有四个佛龛,村民每经过一次都要奉上蜡条、纸币等。纸币并不是冥币,而是真正的人民币,金额以五角、一元钱居多。蜡条与我们常见的香类似,使用蜂蜡和棉线制成。

绕完佛塔三圈后,傣族村民在塔基四周的空处摆上像花篮一样的纸花和其他供品,赕塔的主要仪式就完成了。许多虔诚的傣族村民还会留下来,聆听大佛爷念经祷告。在阳光的照耀下,西丽宰勐塔泛着金色光芒,周围的傣族村民面对金塔,双手合十地举过头顶,膜拜金塔,一直持续到晚上。天黑后,他们还要举行放孔明灯、跳舞等活动。

赕塔的这天对曼占宰村来说是盛大的节日,来者都是客,无论是来赕塔的村民还是路过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吃一顿纯正的傣族风味餐。在曼占宰村委会的院子里吃午饭时,我遇到了岩叫,他解决了我与傣族村民交流的问题。虽然曼占宰的位置并不偏僻,但我在采访时仍遇到了麻烦。年轻人对传统习俗知之甚少,老人与我又存在语言上的障碍。

五十出头的岩叫,看上去年轻而时尚。他是另外一个村子的傣族人,这次是被曼占宰村的亲戚邀请来赕塔的。岩叫介绍说,赕塔前几天,曼占宰村的人会用傣族的织锦裹着两根蜡条,亲自登门邀请其他村寨的亲友前来赕塔。收到邀请的人要接过织锦裹着的蜡条,放于两掌心后,双手合十举于头顶,表示接受邀请。到赕塔的这天,被邀请的亲友也会用一块织锦裹着两根蜡条,里面放入礼金来“凑”赕,礼金多少并不重要。“凑”赕了也就意味着客人同时跟主人一起赕了,也同样与主人一起祈福和受到佛祖的赐福。所以,一般受到邀请的亲友不会无故缺席,因为这里面既有相互尊重、共同供奉佛祖的意思,还有着做人应该信守诺言的含义。

傣族学者岩(音ái)温玛曾是西双版纳广播电台傣语部编辑,退休后在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研究所参与贝叶经翻译,曾参与100卷本《中国贝叶经全集》的翻译整理工作。他告诉我说,赕塔是傣族的一项传统活动,傣族人认为敬重佛塔和佛寺,是心灵深处最圣洁的体现。以前傣族人对佛塔的祭拜活动,一般可以分为日拜、周拜、年拜三种,不过日拜、周拜现在很少见了,而年拜,也就是赕塔,作为最隆重的纪念性仪式则被延续了下来。

赕是傣族人最重要的宗教行为
赕是根植于傣族群众心中的信仰,在各地傣族聚居区,都会有中心佛寺,如大佛寺、总佛寺等。适逢节日,虔诚的信众们从附近的村庄赶来,人们抬着各式各样的供品以及经幡或是用纸币、鲜花等编成的纸花,捧着蜡条、钱物等向佛寺集结。虽然寺院每天都要打扫,在赕的当天因要迎接参加仪式的108位住持佛爷,东迈总佛寺里打扫卫生的小和尚比往常更多,将佛寺和佛塔打扫得无比洁净。

西丽宰勐是景洪的中心所在

傣族语中,“西丽”指菩提树,“宰勐”指勐心,也就是一个地方的中心点。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聚居区,村民对佛塔的信仰浓厚。尤其在景洪周边的村寨,关于建塔的传说非常多,几乎每一座佛塔都有建塔的传说。正如西丽宰勐塔的守塔老人所说,一座有威望的佛塔,必须要有历史渊源,其坐落之处也必须要神圣。

建塔的传说大多与释迦牟尼及其圣迹有关,归纳起来大致有为纪念释迦牟尼(或弟子)及其佛迹而建造、直接在佛祖授意下建造、为纪念英雄或民族文化名人而建造、为请求神灵的判决而建造等几种。不过,西丽宰勐塔是个例外,因为西丽宰勐塔是勐心,也就是四位修行者埋藏夜明珠的地方。在傣族聚居的地方,“勐”是一个很常见的字眼,不少地名都与“勐”有着莫大关联。这个来自傣族语音译的汉字,大致有“地方、城邦、国家”的含义。

傣族村寨中寨神、勐神的地位,早在傣族村寨开始建立的萌芽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公元2世纪的“桑木底时代”,是傣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傣族先民从最初的采集、渔猎、狩猎步入到农耕社会的定居生活,傣族的村寨文化开始得以确立和传播。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记载了桑木底宣布建寨、建勐的主张,即“盖房建寨,定居种瓜”。桑木底首先率领子民们齐心合力盖房子,然后划分田地,接着又“以河为界,隔开寨与寨,沿寨边四周,栽上竹子,以此作标记,寨界分得清,各寨有地盘,寨和寨之间,和睦往来”。

由于开始建寨、建勐的时期,正是傣族原始宗教信仰开始趋于成熟的时候,所以在选定寨址、勐址后准备建设之前,傣族村民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寨心、勐心。因为在傣族人的观念中,村寨如同人一样是有生命和灵魂的,而寨心、勐心就是寨子或勐的心脏,需要特别的选择和确立。

将佛塔建在勐心,不只是在景洪,即便是在其他傣族聚居区都是十分罕见的。而在勐心柱基础上建起来的西丽宰勐塔,则成为了一个特例。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间内,西丽宰勐塔确实承担起了勐心的功能,成为人们宗教活动和社交活动的中心,是景洪的勐心所在。

圣俗之间,傣族人一生都在“赕”

午饭后,我回到西丽宰勐塔。这时,玉腊她们堆了一上午的沙塔已经成型了。在玉腊灵巧的双手下,沙塔不仅有模有样,还被装饰上了各种绿叶、鲜花,四周被插上了蜡条,与不远处金碧辉煌的西丽宰勐塔遥相呼应。不时地也会有人走到沙塔前,虔诚地奉上蜡条、钱币等供品。

我问玉腊为何要堆这么一座沙塔,玉腊说是为了驱邪。当家里人犯了过错时,用沙子堆一座塔献给佛祖,向佛祖表达诚意并请求佛祖为自己驱邪、避祸。只要改正,所犯的过错就会像流沙一样被佛祖免去了。

不过艾罕炳却有一种解释。艾罕炳也是一位傣族文化学者,曾出版过《贝叶神韵》、《西双版纳傣族赕文化》等著作。按艾罕炳的说法,堆沙塔的目的仍然是对佛塔的信仰,是佛塔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傣族人民对佛塔的崇敬之情的寄托。因为塔是赕给佛的,用沙子堆一座塔就相当于建了一座塔。而且沙子数量极多,可以用来表示功德无量的意思。所以,沙塔是佛塔的一种替代品,在没有条件建造佛塔的时候,制作沙塔同样也可以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纪念。

“赕”在傣族聚居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词汇,不只与傣族人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也与傣族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那究竟什么是赕呢?艾罕炳介绍说,赕就是信徒们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佛,把财物捐献给佛门的行为,带有奉献、布施、供养的意思,说直白点就是做功德。可以说,赕在傣族的南传佛教里是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在傣族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每天要赕给僧侣们一顿饭,每年要赕一块袈裟,每年要赕一部佛经。”这句话反映了信徒们的赕,是佛寺运行和僧侣生活的最根本保障。赕塔时傣族村民奉上的纸币,就是给佛寺的供养。

由于赕文化在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深入人心,并且傣族人坚信人有来生的说法,所以一生都在不断地赕。他们认为,今生的贫与富、得与失、荣与辱都是前世种下的果,今生家有财富是前世赕下来的,来生要想享受荣华富贵就必须在今生赕下。所以傣族人不停地赕,为自己,为后代,为来生,赕下足够的财物。有赕的人,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所以赕文化贯穿了傣族人的精神世界。

来生要想享受荣华富贵就必须在今生赕下
勐海县勐混镇城子村的小佛塔修缮完毕,全勐的信众都来赕塔,带着祭品绕塔三周,然后点燃蜡条、滴水,双手合十向佛塔跪拜,完毕将点燃的蜡条插在塔旁。傣族人坚信人有来生的说法,所以一生都在不断地赕。他们认为,今生的贫与富、得与失、荣与辱都是前生种下的果,今生家有财富是前生赕下来的,来生要想享受荣华富贵就必须在今生赕下。

艾罕炳说:“赕就是节日,有很多节日都是从南传佛教的赕延伸为节日的。”西双版纳一年四季都有节日和赕日,让你分不清哪个是节哪个是赕,有时刚过完这个节那个节又来了,刚结束这个赕又该准备下一个赕了。据不完全统计,从赕的规模、时间以及花销上来看,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区的赕,大致可以划分为17种大赕、22种小赕。在这些种类繁多的赕中,一般每年都必须至少要做的赕有7个,那就是赕新年、赕关门、赕开门、赕星、赕坦、赕岗、赕帕,就好比汉族人要过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一样。其中最为外人所熟知的“赕新年”,也就是每年傣历新年的泼水节。

参加仪式前所有的僧人都要洗浴净身
赕毫干是傣语,汉语意为:守戒,在每年傣历二月份进行。以勐为单位的全体比丘,在总佛寺大佛爷的率领下,集中在某一佛寺周围的空场地上,各自搭一座小茅棚居住,每日早、晚集体上殿礼佛,中午集体进戒堂静坐,上午、初夜、午夜三次各自在小茅棚内坐禅。从进入佛塔旁小茅棚的第一天起,所有人要进行隆重的洗浴仪式,佛爷、和尚集中到临时搭建的专门围起、无顶的棚子里,由信徒们端着水,排着队,按顺序把水倒在用竹子做成的水槽上,给佛爷和尚净身。佛爷和尚洗浴完毕,10天的守戒“赕毫干”就正式开始了。

赕基本上都是基于南传佛教仪式进行的,但在一些赕中,仍然存在着原始宗教祭祀的痕迹。比如在傣历二月份进行的“赕毫干”,以勐为单位的全体比丘,在总佛寺大佛爷的率领下,集中在某一佛寺周围的空场地上,各自搭一座小茅棚居住,每日早、晚集体上殿礼佛,中午集体进戒堂静坐,上午、初夜、午夜三次各自在小茅棚内坐禅。

每日正午以前,比丘们从戒堂出来,集体列队,每人左手持贝叶团扇,右手持禅杖,赤脚露右肩,胸前挂钵,结对到村边化缘,信徒们则集中在村边布施供养。这种仪式是西双版纳及边远地区的润派僧侣所特有的,比丘们的衣、食、住、行及宗教生活,完全模仿古代僧迦生活方式,持续时间为10天10夜。

赕在傣族的南传佛教里是一个不成文的习俗
在傣族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每天要赕给僧侣们一顿饭,每年要赕一块袈裟,每年要赕一部佛经。”这句话反映了信徒们的赕,是佛寺运行和僧侣生活的基本保障。图为勐海县勐遮镇曼杭混村新修建佛塔的赕塔仪式。信众们赤着脚,沿顺时针方向绕佛塔三圈。在塔四周的基座上,有四个佛龛,每过一次都要奉上蜡条、钱币等。傣族民众奉上的钱币,就是给佛寺的供养。
除了上香、布施等活动,赕塔仪式上最为重要的活动是听佛爷讲经。图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城子村的小佛塔修缮完毕,赕塔仪式上傣族信众在跪拜聆听佛爷讲经说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赕毫干是南传佛教中僧侣进行修持历练的一个节日,但仍被傣族村民赋予了原始宗教的痕迹。在赕毫干中,傣族村民常常会用“达寮哈秀”,也就是茅草绳将佛寺围起来,目的是防止外人及野鬼进入。艾罕炳解释说,傣族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民族,他们在早期信仰原始宗教,后来又开始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巫术文化和从中原带来的老子文化、易经文化,再到后来又接受了南传佛教的信仰。经过这么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以信仰南传佛教为主,包容、兼顾其他文化的傣族信仰体系。所以傣族人一方面信仰佛教,承认佛是自己的最高精神境界和归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保持着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与崇拜。

不过现在许多赕越来越偏向于世俗化、娱乐化,赕塔的时间一般都是持续一天一夜,比文献记载中的3—5天缩短了不少。赕塔的主要任务是祭祀佛塔、参拜佛祖以祈求平安和好运,开展贸易活动,扩大集会、交往范围。在现在的赕塔过程中,一些活动是基本相同的,比如拜塔、诵经、集贸、舞蹈、放焰火等。但拜塔仅仅占所有活动的一小部分,剩下的时间,除了清洗佛塔、堆沙外,还有歌舞表演、放孔明灯等,甚至是斗鸡、博彩等活动,越来越带有很浓郁的世俗性和娱乐性。

现在许多赕越来越偏向于世俗化、娱乐化
仪式结束后,来参加赕的信众都要在佛寺的广场进行用餐,这天是盛大的节日,来者都是客,无论是来赕佛的还是路过的,都可以在这里吃一顿纯正的傣族风味餐。用餐结束后,参加守戒的佛爷都将被各村寨的信众迎回各自村寨的佛寺。现在许多赕越来越偏向于世俗化、娱乐化,如斗鸡、歌舞和商贸等活动,流行于内地的孔明灯也成为其中的一项祈福活动。摄影∕刀俊云

赕文化在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深入人心,是傣族人最重要的宗教行为,渗透到了傣族人生产、生活等各个层面,对傣族村民的精神、心灵起着导向和教化功能。即便是今天,这种信仰依旧深深地影响着傣族人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